中国美妆科技史连载十六:中国现代的美妆科技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化妆品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肥皂供不应求,国人开办皂厂日益增多。至民国8年(1919年),上海市场上已有各种牌号肥皂68种之多。民国10年,五洲药房总经理项松茂盘进德商开办的固本皂厂,改名为五洲固本皂药厂,全部设备从德国运来,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制肥皂厂,并与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祥茂肥皂争夺市场,最后国产固本肥皂取胜。
五四运动后,全国掀起抵制洋货运动,推动民族日化行业的继续发展。化妆品厂增加,产品繁多,其中较知名的有东方化学工业社的红叶牌爱的香粉,装潢美丽、香味馥郁。家庭工业社(今上海日用化学品四厂)推出被誉为雪花之王的无敌牌蝶霜,香气文静幽雅。中西大药房配制的纯鲜珠兰花香味的明星花露水,色泽鲜艳,为化妆品市场一枝独秀。
192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牙膏逐渐代替牙粉。中国化学工业社(今上海牙膏厂)创始人方液仙于民国11年,生产以福、禄、寿命名的三星牙膏,规格有大号、二号两种,香味胜过牙粉。所以一上市就很行销,五卅运动后,更是供不应求。
1923年,联合利华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企业,生产并销售阳光牌和力士牌香皂,很快该企业就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香皂生产商。
1924年4月由华侨冯达臣等集资开办的广州一新理发店,因定位高档而被行业称为“红牌老倌”,服务对象多为教育界、医务界人士及机关职员。以后,电发、卷发、洗头日趋兴起。大新、先施等大的百货公司,东亚、爱群等大的酒店都设有理发部,高级的理发店有白宫、雅园、南京等。
白玉牙膏
女界剪发之风未盛时,在街边巷角常见一些“梳头婆”设档,专为家庭妇女梳头、剃面、修面。有些“梳头婆”则上门或包月为富家妇女服务,其每月工资二三银不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妇女多以此为业,谓之“走梳头”。但是,1920年代很多妇女去理发店理发。“走梳头”者,于是走“头”无路。
1928年,仅上海市化妆品厂已发展到130家,但大都是小型厂,产品繁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香亚公司的芝兰霜、永和实业公司嫦娥霜及先施化妆品公司的白兰霜、千里香等。民国17年,上海已有南阳、亨利等32家皂厂,年产肥皂50-60万箱。产品发展为13大类270多个规格品种。#page#
1929年由周邦俊长女周文玑接手经营并创办明星香水肥皂厂,并将化妆品部门独立成公司,以大量生产与扩大经营。对日抗战胜利後,公司与工厂员工曾达数千人,产量超过一千万瓶,并在上海证券交易市场挂牌上市。
1930年代由于制皂、化妆品业的发展,带动了香精香料行业的兴起。民国18年,李润田开始研制并推销自制的鹰牌香精。同期百里化学厂从事香精配方的研究,独创叶氏(叶时愚、叶心农、叶忠涛三兄弟)调香术,民国24年,百里化学厂从法国引进香叶种苗,将种得的香叶油添加到单离合成的玫瑰醇中,使产品具有特色香味,打破了依赖进口香精加香的局面。
30年代初,电发技术由香港传入广州,稍为高级的理发店,都纷纷向香港购进电发器械,派出专人去香港理发店学习。最早兼营恤发、电发的有广大巷口的唯一、一德西路的一新、抗日西(今和平西路)的美化理发店,但所有理发师都是男的,男理发师为异性理发,就是从此开始的。
蝶霜
民国22年,嘉福香料公司与华嘉洋行、比金公司合并,改组为嘉福香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皇冠牌混合香精和香基。
具70多年历史的黑人牙膏,在上世纪1930年代由来自宁波的严柏林与严中立兄弟研发,严氏兄弟在1933年于上海创立好来药物(好来化工的前身),而其多为方液仙创立的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著名的三星牙膏、白玉牙膏)的旧员,将“中化”的白玉牙膏配方略加改变,调出留兰香口味的黑人牙膏,开始销售。
中国的彩色染发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不过,从大城市流行情况来看,彩色染发于1933年以前就已经流行;在摩登时代的上海,当时就有人将头发染成红色、黄色、棕色、褐色等颜色。
20世纪30年代,我国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已经开始制作美白药妆产品,同时开展祛斑业务。#page#
30年代,中国化学工业社产品已扩大到牙膏、肥皂、、化妆品、化工原料等7大类200多种规格品种。其中以三星牙膏、金鸡香皂、箭刀肥皂等最为著名。
江苏南京的“芭蕾”,南京金芭蕾的前身——南京化妆品厂诞生于1934年。凭借着百年调香经验,早年就进入了欧美、东南亚市场。七十年代,中国第一个天然营养型化妆品“珍珠膏”就出自芭蕾人之手,并且“英雄式地进入香港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化妆品出口企业,一举轰动内外。
由于牙膏生产获利多,上海各化妆品厂争相生产。30年代,上海有16家工厂及药房兼产三星、白玉、白雪、嫦娥、无敌、金鱼、吉士、先施和黑人等24种牌号的牙膏。民国25年,上海牙膏销售量达60万打。
广州30年代的理发技艺和发型潮流当时已位居全国之首。上世纪30年代初,电发技术最早由香港传入广州,并且广州很多高级理发店都会派出专人前往香港,不仅学艺,还购回先进的电发器械,在全国来说,广州人是最早尝试电发或恤发的,广州理发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技术还是发型,都成为全国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广州30年代的红男绿女们的头顶时尚,都掌握在当时的理发师手上,当时的理发店,就是一个最新时尚的发布平台。
民国26年7月,曹莘畊、李祖华等集资法币4万元,在淮安路172号创办新华薄荷厂,生产白熊牌薄荷脑、薄荷油,始销美国。
八一三事变后,地处南市、闸北的部分华商皂厂毁于炮火,有的肥皂厂停工歇业,市场上肥皂紧俏。民国27年6月,中国化学工业社方液仙向德国购进价值8-9万元甘油设备,大量制造剪刀牌洗衣皂。因质地优良,盛销市场。
日军占领上海期间,许多来自日本的化妆品品牌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1938年广州沦陷,理发店停业倒闭不少,由800多家减至200多家继续经营。1944年1月,伪广州当局因电力不足而取缔电发业务,致使一些妇女回复蓄发梳髻。“梳头婆”随之兴起,并多集中在惠福西路一带。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五洲固本肥皂厂、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学工业社等主要日化企业被日军控制,生产萎缩。同时日货大量进入,占领上海市场,直至民国34年,上海日化行业处于衰落时期。
八年抗战结束后,五洲固本肥皂厂、中国化学工业社、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先后恢复生产。由于通货膨胀,肥皂等日用品一度被投机商囤积,从而刺激了生产,造成日化行业畸形发展,工厂大量增加。民国35年以后,有化妆品厂129家,香料厂24家,肥皂厂48家,化妆品有743个牌号、1454种规格,以适应时令季节变更的需要。如春夏季以香水、香粉、发水和发蜡为大宗;秋冬季以生产雪花膏、冷霜和面友为主。
抗日战争胜利后,永星化工厂从内地迁沪,出品星牌洗衣皂。加上金城化工厂、世界肥皂厂出品金城牌、圆圆牌等洗衣皂。此时华商皂厂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英商生产的肥皂已失去优势,民国35年产量仅为抗日战争前的16.53%。
进入20世纪40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用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最受消费者青睐的有百雀羚香脂(冷霜),44776香粉蜜,金刚钻头蜡,明星花露香水、香油和香粉等。
民国37年,因解放战争国内交通不畅,产品销路呆滞,全行业陷入半开工状态。上海市只有南山路99号丽来化工厂继续规模化生产“白熊脂”雪花膏,其余分布在七浦路、天潼路一带惨淡经营。
民国后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列强欺凌,注定中国的民族化妆品工业只能在风雨中飘摇。以上海为例,至解放前夕只剩日用化工业工厂15家,且大多为化妆品小厂。
记者手记:中国美妆科技发展历程展示从古至今中国美妆科技的发展资料、从科技进步角度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容化妆驻颜养生经验,挖掘中国独特的具有历史内涵的美妆科技宝库。更多精彩请点击《C2CC中国美妆科技发展史连载》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2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
0条评论
没有更多啦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