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美妆的全球野心 重新定位

当 “矿物彩妆”的特色热潮开始降温,转而向大众市场普及时,日本美妆业龙头资生堂集团,突然以17亿美金大手笔收购矿物彩妆“始祖”——美国Bare Escentuals。这项收购,很明显不只是押宝在“矿物”技术,更是为了加快集团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并打开当地电视购物渠道。因为,一旦收购完成,资生堂将拥有北美购物台QVC排名第一的美妆品牌,北美的销售业务也会几乎翻一倍。
日系美妆全球野心蓬勃
1965 年正式踏入美国市场,至今已45周年的日本美妆业龙头Shiseido(资生堂),曾夸下海口,不但要做“亚洲第一”,还要做“全球第一”。可是,就目前资生堂(国际柜)在美国各地专柜的顾客群来看,始终是以亚裔为主。试图走精品百货专柜的Kose(高丝)集团旗下雪肌精、Beaute de Kose与Awake,就更显得“小众”。
当年,日系美妆在开发本土及亚洲市场时,都以“西方”美学为标准。比如,诞生于1872年明治维新时代的资生堂,在一片“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创史人福原有信先生,把美国药房模式引进日本,开设了第一家西式大药房。福原有信的三儿子福原信三,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偏爱情色艺术,特别去法国学习摄影,继承资生堂后,就把法式艺术气氛及美式行销技术根植资生堂,奠定了品牌的国际性。高丝品牌的名字,根本就源于希腊语Kosmeticos,蕴涵着“宇宙、秩序和美的深意”。
日系集团所属的欧美潮牌:在欧美拥有无数粉丝的Nars,被资生堂集团于2000年注资收购#page#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转攻已具规模的欧美市场时,资生堂与高丝都笼罩在“东方”、“和风”、“禅味”之中。对洋人来说,不论多诱人,那些都只是调味料,而不是主菜。
所以,高丝除了直接引入日系原装品牌外,也通过旗下独立运作的Albion集团,争取欧美知名年轻时装屋的彩妆及保养品开发生产销售权,包括Anna Sui(美国)、Sonia Rykiel(法国)、Paul & Joe(法国)。比较纳闷的是,Paul & Joe与Anna Sui都曾经在北美设有专柜,可爱小女孩形象,也颇受欢迎。可能始终不敌现场感染力十足的M.A.C以及各大专业好用的彩妆师品牌,或许Albion兼顾不暇,Anna Sui与Paul & Joe美妆,如今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小型美妆概念店才找得到。但是,这些时装品牌的可爱美妆,在亚洲市场的不灭热潮,令高丝集团与美国少女时装品牌Jill Stuart合作推出的同名美妆,有计划明年再度进攻美国市场。
日系集团所属的欧美潮牌:隶属albion的paul&Joe彩妆
资生堂集团,则在1985年,也出现策略性变革。前田新造先生,也就是今天的资生堂社长,着手扭转集团大家长管制下品牌过分雷同又混乱的局面,尤其要求高端品牌摆脱“资生堂”的普及化形象。于是,日本本土诞生了第一个脱离集团光环的IPSA。同时,重新定位最高端的Cle de Peau Beaute品牌,开始礼聘国际知名化妆师Stephane Marais设计彩妆,又与哈佛大学研究抗衰老医学科技,在欧美的时装展上,频频以精致的粉妆、饱和度浓的彩妆,贵气十足地亮相,最终成为潮流名模名媛的爱物,亦是如今最受欧美美妆界肯定的日系自创品牌。
日系集团所属的欧美潮牌:在港台超有人气的Jill stuart彩妆,年内有望由KOSE集团导入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资生堂在欧美市场,透过一连串的收购行动,争取市场份额。早在1968年已进入意大利的资生堂,1980年与Pierra Fabre合资进入法国市场,多年没啥起色。直到1986年购入了法国护肤品牌Carita Skin Care,2000年购入法国芳疗品牌Decleor ,加上1990年成立于巴黎的Beaute Prestige International购入时装设计师香水业务经营权(Jean-Paul Gaultier, Issey Miyake, Narciso Rodriguez等),才使得今日,资生堂集团在意大利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page#
资生堂在美国的收购行动,因市场大、律法复杂,而显得比较保守,经历一波三折。1988年,资生堂先与美国美发品牌Zotos签订“技术共享协议”,合作开发美妆系列。正式收购Zotos后,美发产品继续在美国发售,但是美妆更名为Za,很奇怪地仅针对日本之外的亚洲/太平洋地区。2000年,集团注资最潮气的彩妆品牌NARS,协助开发NARS skin护肤系列。同年,收购美国男士护肤品牌Zirh。2001年,又收购沙龙美发品牌Joico。不过,这些在业界都不属于重量级收购,以至于奋斗了 45年后的今天,资生堂北美业务仅占集团75亿销售总额的8%。
此次,资生堂透过集团在美国独立运作的收购业务有限公司Blush Acquisition向Bare Escentuals(纳斯达克:BARE)开出高达17亿美金价码,志在必得,被美妆界视为最“豪”的收购行动。
为显出诚意,每股US#18.20的收购价,比BARE过去三个月平均股价高出约40%,虽然距离2006 IPO那天的收盘价US#27.15以及历史最高收盘价US#41.49仍有很大的距离。在意图建议书中,资生堂定下Non- Solicitation(非征集)条文,防止第三方竞标,并且开出4300万美金的违约金。收购完成后,资生堂也会接下Bare Escentuals的债务,收购金额实际高达19亿美金。其中超过16亿美金,将透过银行短期过渡贷款(bank bridge loan)。#page#
坦白讲,矿物彩妆,并不是一个新鲜、完美的玩意。1976年诞生的Bare Escentuals,那时名为STB。1994年由Leslie Blogdett出任CEO,将品牌带上美国最大的电视购物频道QVC。Blogdett能说会道的幽默感,加上真人示范,标榜“适合敏感肌肤”、“适合痘肌”、“天然控油杀菌”、“可以睡过夜”、“简单好用”等,句句解答女人美妆困扰,切中女人又懒又爱美的要害,十几美金的起价,很快成为QVC的美妆销售冠军。因为有股神Warren Buffett私募基金Berkshire Partners的注资,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军零售市场。2006年正式改名为Bare Escentuals,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几乎形成一种 “所有的粉底都该丢弃,唯有矿物粉底是最安全无瑕的” 革新概念。当时,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全美每间Sephora美妆总汇入口处中心最佳位置,都被Bare Escentuals霸占着,由驻场美妆师示范技巧。同年9月BARE在纳斯达克上市,半年后,股价上涨50%,最高市值34亿美金,令同行艳羡,掀起了 “矿物彩妆”旋风。
日系集团所属的欧美潮牌:隶属albion的paul&Joe彩妆
但是,大家很快发现蛮难适应Bare Escentuals矿物粉底独特的上妆方式,整体感觉又太干。在Bare Escentauls降温的同时,矿物彩妆获传统美妆品牌的垂青,推出“含矿物”的粉底液与蜜粉,采纳了“矿物成分”已经市场化的概念优势,也延续了传统的上妆手法,受到普遍好评,开阔了接纳层面。
资生堂前田新造社长在公布收购Bare Escentuals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除了将把Bare Escentuals推向亚洲市场,也替资生堂集团赢得QVC电视购物台销售渠道,方便集团日后引进旗下系列。由于,Bare Escentuals的销售额,从1994的4百万美金,在2008财务年度达到5.56亿美金(美国业务占85%),而2009年资生堂集团北美业务,也只不过6亿美金。因此,透过这次收购,资生堂北美将会出现45年来首次突破10亿美金的销售盛况,占集团份额从8%上升到14%,整体的海外业务也会从 38%上升到42%。离前田新造社长定出的“2017年,海外业务超过集团一半份额”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2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
0条评论
没有更多啦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