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哪个赛道卷?资本选择了医美

从营销内卷走向价值深耕。
近期美妆消费市场,除了洗护、防晒外,还有哪个赛道在“卷”?
7月,普瑞眼科成立医美公司;美团陆续与锦波生物、朗姿医美达成战略合作,并与多家上游企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成立医美上游品牌顾问委员会;京东在前不久正式布局线下医美在北京亦庄开设首店。
6月,乐普医疗旗下“童颜针”获得NMPA注册批准,「重组A型肉毒素」也获CDE受理;新氧青春诊所登顶中国轻医美连锁门店数榜首;联合丽格开放加盟。
5月,华熙生物旗下国内首款合规Ⅲ类亮肤动能获批;美丽田园增持奈瑞儿,持股从70%到90%;资生堂旗下微针MicroClick Concentrate正式在日本市场上市...
整体来看,上游产品百花齐放,各大品牌、企业、医美机构加速布局,催化了医美行业竞争也丰富了医美市场生态。 而在消费端,医美成为继旅游、驾照之外部分年轻消费者的“暑期三件套”之一。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其中,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年均支出达2.8万元,远高于“80后”群体。若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64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8%。
整体来看,医美市场进一步扩容,医美玩家们的野心与用户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行业面临洗牌。当下,医美行业现状如何?企业/资本们都在做什么?未来有哪些消费趋势可供参考?
01
医美群体多样化发展
行业进入“资本医美”阶段
据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团平台无创抗衰、水光补水、注射塑形等项目线上交易年增速超过110%,其中抗衰需求占比达84%。可见,现阶段消费者的医美观念正逐步从“脱胎换骨”转向接受度更高的“自然微调”,医美消费走向大众化。
而医美大众化带来的,一方面是消费门槛的降低,减轻了年轻群体的消费压力。据2025年中国医美行业年度洞悉报告,95 后、00 后等年轻群体在医美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攀升。这一群体消费观念较为超前,乐于为颜值投资,且在消费过程中对个性化与体验感要求较高 。
另一方面,则在于性别差异缩小,男性市场崛起。近年来,男性医美市场消费同比增长27%,成交客单价远高于女性群体,植发、祛痘、瘦脸等项目成为男性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同时,带动整体行业向低线城市渗透。2024年,非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医美机构数量净增加1000家以上,占全国机构净增加数90%以上,“小镇贵妇”成新增长极。
随着医美群体多样化、需求精细化发展,今年,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进一步入局,医美行业正式进入“资本医美”阶段。
在资本和合规的双重压力下,单体小型机构的生存空间将被挤压,市场资源趋于头部的、管理规范的连锁集团集中。医美“散户”不仅会被主流医美机构排挤,还会因上游厂家供货准入资格、美团高入住门槛以及社媒平台高资产内容沉淀等要素,最终被“优化”。
而“资本医美”巨头引发的“内卷”潮,仍将会持续蔓延,一旦“模型”跑通后,会迅速下沉二、三、四线市场,形成新的高效率、大品牌玩法,会对散户中小医美机构形成“降维打击”,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
02
政策红利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ECM、PDRN等新材料备受瞩目
随着《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发布,我国正通过从产业生态赋能、创新研发加速到区域开放试点,全方位构建医美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在政策利好下,上游产品加速涌现,国产品牌发展迅猛。2024年-2025年7月,共有43款三类械注射类产品、2款注射用A型肉毒素产品、22款三类械光电类医美治疗产品获药监局批准上市,另有3款针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注射类产品获批。
虽然目前欧美品牌仍在我国医美机构中占据主导位置,但国产品牌在价格、新品迭代等维度对欧美、韩国品牌形成多重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5月,华熙生物已拥有 13 项三类医疗器械批文,其中 11 项为医美注射类产品,这一数据远超爱美客(8 项)、昊海生物(4 项)、艾尔建(9 项)、锦波生物(3项)等企业,稳居行业首位。其产品覆盖面部填充、唇部塑形、皮肤改善等多个场景,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延展性和产品布局能力。
从注射品类成分来看,有发展成熟的玻尿酸、肉毒素,热门成分PCL(少女针)、PLLA(童颜针),胶原蛋白,还有羟基磷灰石、琼脂糖。除此之外,ECM(细胞外基质)、丝素蛋白、PDRN等成分在今年也得到了各大企业的关注。
4月,ECM相关企业美柏生物由可孚医疗领投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5月,再生医学领域企业上海白衣缘生物获康哲药业数千万元融资,加速推进其在ECM材料研发和市场拓展。ECM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创新材料,正逐步在医美和医疗市场崭露头角。
丝素蛋白近两年的行业声量有目共睹,尤其是以星月生物为代表的企业频繁取得新的进展。今年6月,星月生物旗下全资子公司丝瑞美生物自主研发的械Ⅲ类含丝素蛋白"面部"适应证的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此外,在抗炎、修复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的PDRN在业内虽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没有产品拿到3类证。不过,目前华熙生物、江苏吴中等头部企业已开始加注该成分。
03
技术资源整合带动行业变革
联合治疗方案成一大趋势
通过梳理上半年医美行业动态,C2CC传媒X新妆发现,今年以来就不断有上游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全链条把控,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如昊海生科陆续与百肤谜生物、华润医药开展战略合作,双方通过聚焦医美领域创新协作,建立“研发-生产-渠道”全链路合作体系。
也有中游医美平台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新氧科技入股20家区域机构,构建“平台+诊所”OMO(线上到线下)生态,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运营,短短7个月时间,其在营门店数量就达到31家,覆盖9个城市,于今年6月登顶“中国轻医美连锁品牌门店数量榜首”。
此外,还有头部企业借助AI与智能化应用,提高医美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华熙生物推出的 “肌因监测手环”,可实时监测皮肤生理指标,并根据数据为消费者推荐个性化护肤方案,带动相关配套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
这种智能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使医美服务场景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了 “治疗 + 养护” 全周期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医美体验。
当下,消费分级现象愈发明显。高端市场中,高净值人群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对 “细胞级抗衰”“全基因组抗衰方案” 等高端医美项目需求旺盛,这类项目客单价通常在 5 万以上,追求极致效果与个性化定制。而在大众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亲民的玻尿酸、光子嫩肤等轻医美基础项目。
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化需求,也有如丽格医疗等医美机构在积极探索新的经营策略。通过“重医美+轻医美"或“注射+光电”的联合治疗,综合运用不同医美项目以达到更全面、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欢迎。
总结: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医美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今年,医美市场上游技术创新、中游智能化服务迭代、下游消费者新需求的涌现,将竞争的核心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为行业带来结构性机遇,真正从营销内卷走向价值深耕。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