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经济周期,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价值锚点在于?

穿越经济周期,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价值锚点在于?

反“内卷”。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零售总额攀升至10738亿;

中国美妆品牌市占率从52%升至55%。

两组数据表明:中国化妆品市场已展现出蓬勃的市场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2023年开始,中国已连续两年进入万亿级规模发展阶段,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化妆品市场消费国;现如今市场增速放缓、流量成本高增,化妆品行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折点。

2025年7月1日,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关键会议——2025中国香妆品牌发展大会,在上海东方美谷拉开帷幕。这一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香妆协会”)和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行业大会,不仅是行业头部力量的集结,更是一次对产业逻辑的重新编码——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创造,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从本土竞争转向全球博弈。

01
万亿市场上的“度量衡”:

榜单与团标发布

“中国香妆行业正站在从‘制妆大国’向‘制妆强国’跨越的历史拐点。”中国香妆协会理事长颜江瑛提到。

当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国货品牌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品牌价值和高端市场话语权上仍有明显差距。相关数据显示,2025化妆品品牌TOP50中,国货品牌数量虽达22个,但总零售额占比仅39.98%,与国际巨头相比,单品牌平均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榜单背后的产业镜像

本次大会首次以全渠道零售额(70%权重)与品牌沉淀(30%权重)作为核心评价维度,隆重颁布了三大榜单:“2025化妆品品牌Top50调研结果”、“2025化妆品企业Top50调研结果”和“2025细分市场调研结果”。

2024年度Top50品牌榜单则显示,从数量上看,中国数量最多,有22个品牌上榜,其次是法国、美国和日本,分别有14、7个和3个品牌进入名单。但从规模上看,Top50品牌的总零售规模为2334.76亿元,而22个中国品牌平均零售规模仅41.16亿元,要低于美国品牌和法国品牌。

另外,欧莱雅(中国)、宝洁(中国)等国际集团依旧占据头部位置,但珀莱雅、自然堂等国货品牌凭借差异化创新跻身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新锐品牌如谷雨、HBN等凭借细分赛道突破,以不足10年的品牌年龄闯入榜单,展现出“专精特新”的增长潜力。

2、团标发布与数据革命

与榜单同步推出的《中国化妆品产业数据统计规范》团体标准,堪称行业发展的“度量衡”革命。长期以来,市场数据口径混乱、标准缺失导致企业决策失准,此次团标首次统一了化妆品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为依据界定统计范畴,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确保数据真实性。

这一标准的推行,将为行业提供可信赖的“数字仪表盘”,推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另外,中国香妆协会建立了一套以《中国化妆品产业数据统计规范》团体标准和中国香妆数字平台为基础,以《中国香妆协会化妆品企业和品牌市场地位评价方法》为准绳,经“初步筛选”“专家组审查”“企业复核”“交叉验证”“最终结果审查”五个重要步骤产生最终调研结果的评价体系。

02

反“内卷”:同质化竞争到核心能力再造

《2025化妆品企业Top50调研结果解析》强调出中国化妆品企业呈“图钉”结构,市场高度分散且竞争激烈,呈现“蚂蚁雄兵”格局——Top5企业零售总额在全行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16.21%,第6名到第50名的占比为17.86%,50名之外的企业占比65.93%。这意味着行业尚未形成垄断性头部企业,中小品牌仍有机会通过差异化策略建立壁垒。

中国香妆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指出:“市场分散化既是挑战,也是创新沃土,未来的竞争将更多聚焦在技术壁垒、文化叙事和生态构建上。”

1、科研重构:从“成分搬运工”到技术定义者

在大会发布的《2025化妆品品牌TOP50》榜单中,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上榜的国货品牌中,超60%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成分,而5年前这一比例不足20%。这背后是科研思维的彻底转变——当行业早期依赖“进口原料+概念包装”的模式碰壁后,头部企业正掀起一场底层技术革命。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在演讲中提到:“每年欧莱雅都花费总体营业额超过3%用于研发。换句话来讲,每年会投入13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是80亿人民币用于每年的研发。”

他还提到,欧莱雅于2024年在苏州建立了智能化研发中心,其AirLight pro技术源自中国初创公司合作,展现出“全球研发网络+本土创新孵化”的模式优势。

谷雨生物的光甘草定技术突破堪称典型。谷雨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雨汀在现场提到,面对传统美白成分的稳定性难题,其团队耗时多年研发出“靶向包裹技术”,将光甘草定纯度提升至98%,并通过两项国际专利实现全球布局。这种从“原料采购”到“分子改造”的跨越,使其在美白赛道以40亿元年销售额跻身TOP10。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润百颜品牌总经理高文婷则表示,其不断推动玻尿酸产业发展,其INFIHA®技术智配玻尿酸黄金公式,实现了促生肌底玻尿酸和胶原蛋⽩生成,维持肌肤内稳态。。

科研重构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配方同质化”困局。珀莱雅“早C晚A”系列的成功,本质是建立了从抗氧化成分复配到肌肤节律研究的完整技术体系,而非简单的成分堆砌。这种科研范式的转变,使得国货品牌在抗衰、敏感肌护理等高端赛道突破外资垄断。

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只有掌握“不可复制的技术壁垒”,才能在细分市场建立定价权。数据显示,拥有独家技术的品牌复购率比行业均值高27%,这正是科研重构的商业价值所在。

2、文化重构:从“国潮贴纸”到文明叙事

大会现场,中国品牌节发起人、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则将毛戈平作为案例进行分享,他指出毛戈平尤其注重“文化价值的升维”,与故宫合作的彩妆系列堪比经典,其“东方骨相美学”的理念,将传统脸谱艺术转化为现代妆容解决方案,这种文化表达的深度,与早期“龙纹包装+红墙元素”的国潮玩法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重构的核心,是从符号拼贴到价值观输出的升级,正如中国香妆协会理事长颜江瑛所言:“品牌需要成为文化的载体,而非文化的搬运工。”

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则表示,自然堂则将喜马拉雅冰川水与“雪域护肤”理念结合,通过5128米曲登尼玛冰川的科学认证,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产品功效背书,实现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的闭环。

这种文化落地方式,比单纯的IP联名更具穿透力——当谷雨在产品包装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规律,当橘朵以敦煌壁画为灵感推出彩妆盘,文化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成为品牌基因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重构正在催生新的审美体系。欧莱雅北亚总裁博万尚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消费者对“东方美”的理解已从“复古风”转向“未来感传统”,“科技+文化”的混搭,正在定义新一代东方美学话语权。数据显示,具备深度文化叙事的品牌,其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比普通品牌高40%,这印证了文化重构的长期商业价值。

3、营销重构:从“流量漏斗”到价值共生

“流量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颜江瑛理事长的论断在大会引发共鸣。当直播电商进入冷静期,头部品牌正探索营销逻辑的根本变革——从“一次性流量收割”转向“全域价值共生”。

蒙牛集团新媒体业务负责人、对外传播部副总经理王猛分享到,蒙牛集团发展遵循“三品”建设(品质、品德、品牌),这与欧莱雅“品牌力+创新力+生态力”的三维模型,揭示了营销重构的核心:建立与用户的终身价值连接。

珀莱雅的“情绪价值营销”也颇具代表性。其《醒狮少女》广告片未直接展示产品,而是通过女性成长故事引发情感共鸣,这种“价值观输出+场景共鸣”的方式,使其在Z世代中建立强情感绑定。

数据显示,该品牌通过内容营销实现的用户转化率,比传统流量投放高3倍。同样,润百颜通过“次抛精华+肌肤微生态科普”的组合,在抖音构建“成分党教育+产品体验”的闭环,其用户复购率达行业领先的38%。

营销重构的关键,在于构建“内容-体验-转化”的生态闭环。如新国货品牌HBN通过小红书KOC共创、抖音成分科普、线下快闪店体验的三维联动,将用户从“认知-兴趣-购买-复购”的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3。这种全域共生模式,打破了线上线下的割裂,实现价值的乘数效应。

中央广播电视台也开启了对美妆行业的营销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副召集人徐立军讲到,CCTV-2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经济信息联播》等都对行业进行多次报道,消费主张栏目还将推出美妆测评系列的内容,引导美妆的消费。综艺频道也将策划推出《妆点中国》、总台首个美妆账号“杨梅姐姐”,聚焦总台主持人和知名记者的妆化日常,通过专业化妆师的讲解,主持人和网友的互动打造有内容、有场景、有互动高品质的美妆内容。这种“去商业化”的内容策略,使其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互动率高于行业均值50%。

当流量成本突破历史高位,营销重构的本质是效率革命。数据显示,采用全域共生模式的品牌,其获客成本比单一流量投放低60%,而用户留存率提升50%。这印证了王永在圆桌论坛的观点:“流量是河流,品牌是河床,没有河床的流量终将泛滥成灾。”

4、生态重构:从“内卷式竞争”到可持续发展

王猛指出:“恶性的生态链的循环链条,是降价——行业利润缩水——质量下降——消费者信任崩塌的过程,消费者最终会无奈转向国际品牌,导致本土品牌大面积的死亡。还会引发全产业链价值流失,诚信企业被挤出市场,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因此,“生态重构不是简单的竞争方式调整,而是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的价值体系重建。”

C2CC传媒X新妆记者也对东方美谷副总经理徐雅琨进行了相关采访,其提到:“东方美谷作为平台型企业,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与发展的土壤,包括给品牌提供维权、政策、数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上,东方美谷集团发布了品牌孵化模型,简称“PRIME模型”。其选取了园区20家代表性的企业与东方美谷进行联系关键词的拆解,挑选出五个关键要素——平台支撑(P)、资源整合(R)、创新驱动(I)、市场检验(M)、生态赋能(E)。并以东方美谷172家拥有自持商标的企业为样本进行建模,分析这五个重要要素和企业成长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发现,乘法效应明显大于加法效应。

这是东方美谷从园区赋能角度提供了生态解法,通过构建“五大平台+八大中心”的产业生态,实现从研发、检测到营销的全链条赋能,其品牌孵化模型显示,园区内企业通过资源共享,研发成本平均降低30%,新品上市周期缩短40%。这种“集群式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对抗内卷的生态屏障。

另外,大会对ESG理念的关注,标志着生态重构向可持续维度延伸。蒙牛集团王猛分享的“绿色供应链”经验引发跨界共鸣:“我们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200平方公里有机牧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重统一。”

这种思路正在化妆品行业落地——东方美谷推动企业采用可回收包装;欧莱雅(中国)参与2025年碳博会,展示美业在绿色生产、低碳消费方面的实践,证明生态重构必须包含环境可持续性维度,才能形成真正长远的竞争力。

总结: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唯有建立可积累的核心价值,才能穿越周期。

这场变革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将重塑中国化妆品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更将推动行业从“规模红利”转向“价值红利”。唯有各方面形成合力,中国化妆品品牌终将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在世界舞台定义属于东方的美丽标准。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

晓霞走市场MORE

鲜锋MORE

在现场MORE

超级店长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