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酸”到“酶”,护肤游戏悄然改变

吃菠萝、奇异果时感觉嘴巴发麻,多数人会以为是“上火”或“过敏”,但其实幕后推手,是酶。
如今,这个成分正以“温和焕肤”的名义,悄然走红护肤圈。在“刷酸”横扫功效护肤赛道多年之后,越来越多品牌和消费者开始将目光投向酶类成分:它不像酸那样强势,却同样也能分解表层角质,调理肌肤,悄然间焕新肌肤。
在“成分理性”与“敏感肌友好”成为护肤消费关键词的当下,酶,或许正是功效护肤进入“稳效时代”的重要信号之一。
酶类护肤走热
“酸酶焕肤”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新趋势。
根据数据平台飞未发布的《面部护肤新品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4年上半年,在电商平台上,围绕“酸酶焕肤”概念的相关商品销售同比增速达139%。
微博与大浪智库合作发布《2024微博用户消费趋势报告》中也提到,根据微博数据分析,“酸酶焕肤”相关概念已成为2024年护肤领域热词。这也进一步验证酶类成分在消费者心中的热度和潜力。
“酸酶焕肤”中“酸”所代表的酸类护肤产品,尤其是以果酸、水杨酸为代表的酸类产品在大众护肤语境中,早已耳熟能详。但“酶”这一成分显然对多数消费者而言,依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事实上,不少酶类物质在温和去角质、维稳焕肤等方向有着优异的护肤表现。因此,这类物质作为美妆领域的新兴热点,不仅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也成为了市场探索的重点。
“酸”VS“酶”
许多含有果酸、水杨酸等酸类物质的护肤产品,通过改变皮肤表面的pH值,破坏角质层细胞之间的粘合,促使死皮细胞脱落,从而达到去角质效果。
水杨酸之类的成分甚至能够渗透毛孔,溶解毛孔内的油脂,去除堵塞物,进一步改善皮肤光滑度和亮度。
因此,酸类产品通常伴随较强的刺激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产品介绍中通常会建议每周使用1-2次,并提醒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但酶类的去角质机制与酸类物质有着极大的区别。酶类物质的去角质机制更为温和,它能通过分解皮肤表层的蛋白质,尤其是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以实现去角质效果。
就像人在食用菠萝、奇异果等水果时,嘴巴总会有麻痹或刺痛感,也正是源于这些水果中含有蛋白酶所致。这类物质能分解人体口腔和舌头表面的一些蛋白质,进而产生麻痹的感觉。
不过,酶类去角质通常局限于皮肤表层,不会像酸类那样深入角质层,避免了酸类产品可能带来的屏障负担,也因此更适合敏感肌肤或偏好温和护理的消费者。
用户认知变化,护肤机制更迭
酶类成分的广泛应用,也体现出了当下护肤领域在产品机制与成分设计上的迭代趋势。
近期,Aesop推出的新品澄净面部调理液中,便引入了一种源自微生物的蛋白酶成分——米赫毛霉提取物。该成分可分解肌肤表层黏附的老废角质,改善粗糙与黯沉。不同于传统物理磨砂或酸类“剥脱式”手段,Aesop的处理方式更倾向于在保证使用感温和的同时,实现角质代谢的精细调理。
Aesop推出在配方中加入蛋白酶成分的澄净面部调理液
类似的路径也可见于日本护肤品牌Takami。其经典产品“小蓝瓶”中融入多种天然活性酶,提倡以温和的方式,平衡肌肤代谢节奏,适用于日常维稳型焕肤。而Lanc me的第二代极光水则在配方中加入榉木芽精粹,通过激活皮肤内源性酶活性,间接提升角质更新效率,这类“激活式”方案也体现出品牌在酶类路径上系统性的产品设计思路。
日本护肤品牌Takami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产品的出现,背后指向一个共通目标——在兼顾功效的基础上,提供更低风险的使用体验与感官舒适度。而这也与消费者对“精准护肤”、“分层护理”的关注提升有着一定的关联。
小红书发布的《2024中国美妆双11营销解码全指南》报告显示,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平台上护肤类目新发笔记数增长35%;标签#成分的总阅读量突破274亿,展现出用户在消费前对产品功效逻辑的主动求证意识已成为主流趋势。
与此同时,抖音《2024护肤行业白皮书》也显示,强调“敏感肌专研”与“温和功效兼容性”的产品在线上取得持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敏肌”专研护肤品在该平台上的销售增速为25%。与此同时,带有“温和”属性的功效标签在用户搜索中的热度持续上升,而这进一步印证消费者对低刺激、兼容性强产品的关注正逐渐成为功效护肤市场的新导向。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大众对能实现长期、循序渐进“稳效+安全性”产品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酶类成分也成为品牌实现“温和焕肤”这一产品诉求的有效路径,也成为功能型护肤从单一功效导向,迈向机制复合与感官兼容的过渡媒介。与酸类的机制不同,酶的“生物催化”路径为产业带来另一种对角质管理的答案,也带来了关于大众消费趋势的全新启示。
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配方端在活性物开发与组合设计上的革新,也促使品牌在产品定位上更加关注“肌肤耐受性”与“日常可用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护肤品类而言,如何在确保功效可见的基础上,提供更安全、长期适用的感官体验,也将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大衡量维度。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2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
0条评论
没有更多啦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