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政策收紧 本土品牌的红利期来了吗?

代购政策收紧 本土品牌的红利期来了吗?

限制代购的背后还有什么?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2018年2月,日本芳珂旗下所有直销店贴出中日双语告示,宣布单人单周内只能购买10瓶芳珂卸妆油。同年2月,资生堂也在银座等专柜实施限购。同时明确在专柜贴出告示,涉嫌代购的客人将无法购买资生堂产品。无独有偶,早在2017年末,奥尔滨就开始实施限购政策,采用中日英三语声明,强调非正规渠道购入的商品,离柜后概不负责。

限购品牌方面称,中国人在日本购买大量化妆品,将其运至中国境内出售,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商品保存以及使用问题最终都归咎到品牌本身,严重伤害了品牌的形象。

代购限购并不是单一事件

其实,从2015年起,随着访日游客数的不断增加,日本本土产品已经供不应求,化妆品专柜就已开始实行限购。只不过,最近限购措施则愈发严格:限购产品范围更广,单次可购买数量被压得更低。

即使是被代购带火的资生堂、奥尔滨、POLA等品牌,在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以及代购所引发的问题时,都一致采取了限购的政策。代购为这些品牌带来巨大的市场收益外,背后是本土客户的不满以及“质量问题”的频出。

其实限购并不仅是日本品牌应对代购的措施手段,韩国多个品牌、免税店早在多年前就在应对巨大的代购市场时采取过限购政策。2016年,韩国有消息报道称,韩国的各大免税店可能会在2016年实施限购令,限购政策为每人在免税店内购买背包和手表的总数量不能超过10件,化妆品、香水等同一品牌产品限购50件。

虽然限购的目的并不相同,但从韩国、日本品牌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是日韩化妆品品牌的庞大且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

日韩化妆品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得这些品牌要纷纷出台限购政策,控制购买秩序?

日韩品牌缘何受欢迎?

有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化妆品品牌发源地集中度高,中、法、美、日韩五个国家的品牌检索量占比超过90%。且从发展趋势看,法国、韩国和日本品牌关注度增速最快,不断蚕食中美品牌的市场份额。

日韩化妆品企业的更新和研发速度一直是化妆品行业中公认的高速,从国内化妆品的风向就能看出日韩化妆品对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影响。日韩化妆品的生物科技含量和创新思维使得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一直居高不下。 

在产品定价方面,由于日韩化妆品高档路线的中国市场定位,他们在其原产国的定价和在中国市场的定价有很大的差别。运用这种价格战,日韩品牌往往可以打造出他们区别于传统国产化妆品的产品形象和高端专业的格调。这也是诸多中国消费者选择海淘购买这种“高端”化妆品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品牌的市场推广上,日韩品牌更会运用明星效应、娱乐效应来打造品牌知名度,帮助品牌拓宽销售市场。

很显然,在这三点上,中国很多本土品牌还有很多需要向日韩品牌学习的地方。

如今,韩国旅游业遭创,代购韩国化妆品不再像往年那样繁荣;日本诸多品牌限购政策收紧,以更低价获取日本品牌也开始变得困难;更多欧美等国际大牌加入中国电商渠道,规范销售……这对国产品牌来说,依靠更多的价格优势,更好的服务体验或许可以争取回一部分的客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化妆品需要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品质,更多的创新理念去吸引消费者主动欣赏的目光。

如果国产品牌只是一昧跟随国际品牌的脚步,抱着“虽然我们没他们好但是我们有性价比啊”、“虽然我们没他们好但是我们更安全啊”、“他们哪儿好了我用着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不买国货”的心态,那么,即使现在的代购渠道受限,将来也仍旧会衍生出更多的渠道“帮助”国际品牌的在华销售。

免责声明

本网刊发或转载各类资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2CC历来重视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本网转载之部分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C2CC会及时处理。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并遵循CC创作共用约定。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C2CC原创稿件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来源:C2CC中国化妆品网。

晓霞走市场MORE

鲜锋MORE

在现场MORE

超级店长MORE